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
除了央企之外,地方国企也开始加速跑马圈地。拿不住,补贴拖欠没有现金流,全是账面价值。
另一方面,这将倒逼光伏中上游企业降本增效,对于光伏中小型的制造企业来说,这将是一次新的洗牌过程。此前民企经营业务拓展过快,战略方向不明晰,导致出现企业运转过程中资产负债过高和现金流紧张的局面。01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拥有绝对资金成本优势的国企开始加速入场,民营不得不重新找准定位,开启光伏下半场。03以如今的形势来看,国民聚合的模式不失为产业发展的新起点,此前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凭借头部公司优势在这场战争中暂时取得领先,而国企庞大资金的实力入驻也将为市场带来更加鲜活的动力。自今年6月起,各大国企在光伏领域动作频频,光伏行业的股权交易活跃程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份。
全球最大的光伏EPC商特变电工,去年领跑者一个没中,就因为持有电站数量不足。在这个过程中,补贴拖欠也加速和恶化了这种状况。截至2020年,公司累计拥有授权知识产权732项,其中发明专利127项,实用新型582项,外观设计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0项,软件著作权2项;受理状态的专利518项,其中发明专利351项,实用新型167项。
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传输、新能源汽车、高铁、风能发电逆变器、集成电路、消费类电子、航天航空、光伏发电等多个领域。其中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2~13.2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增296.11%~328.58%。中环股份也是全球仅有的五家,国内唯一一家具有直拉、区熔双工艺的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化工业4.0生产方式在公司各产业板块的作业流程和作业场景的应用,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得到有效改善,工厂运营成本持续下降。
资料显示,中环股份致力于半导体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创投于一体的深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129)。在半导体区熔材料方面是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位于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顺利开展,为半导体业务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回看中环股份近几年的业绩,2021年称得上是井喷式爆发增长,而2021年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第三季,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幅度只是当炸弹被引爆时,只有少数实力强大或者头脑清醒的企业才能够全身而退。当然,正如行业内多数人认为大尺寸代表未来趋势一样,尺寸偏小的产能将逐渐退出。
由此而引发的,则是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产能大爆发。如果隆基跟中环股份一样,推出210大尺寸硅片,意味着高额的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庞大的重置成本2016年至今,隆基股份机器设备的折旧率只有20%左右。半年后,隆基股份联合晶澳、晶科等企业推出M10(182mm)作为大硅片标准尺寸,在组件功率500W+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从2018年开始,硅料行业开始了连续三年的下行行情,并于2020年4月份创下了56元/kg的极端行情,使得硅料企业的扩产信心跌至冰点。
对比产业链上下游,硅片环节当前335.5GW的名义产能与硅料环节2021年末57万吨(对应190GW)的名义产能错配严重,与下游组件环节的需求缺口在2021Q3更是达到了135GW以上。从当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根据索比咨询数据,截至2021年8月底,隆基股份以30%的产能份额位居行业第一,中环股份以21%紧随其后,两者形成了第一集团。
因此,2020年上半年,除通威股份以外,其他硅料企业几乎没有扩产计划。由于上游硅料环节具有长生产周期与低产能弹性的特征,极易产生极端价格,因此整个产业链受其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
当然,硅片行业产能大爆发的原因,还与尺寸之争有关。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在近期的主题演讲中也指出,大尺寸硅片组件将推动终端度电成本下降4%以上,预计到2023年其市占率将超过50%,到2030年将超过80%。由此引发的,则是光伏企业在硅片产能上展开了军备竞赛根据索比咨询的统计数据,截止到今年8月底,硅片的名义产能已达到335.5GW,与产业链上下游错配严重。在光伏产业链中,硅片作为下游电池、组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光伏电站的发电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与硅料是产业链中议价能力最强的两个环节。我们认为,尺寸之争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殊途同归。由于上游硅料环节的进入壁垒较高,因此硅片环节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大尺寸硅片的出现也再次加剧了企业的扩产热情。不过,光伏行业与白酒不同,成本无法向终端传导,只能在产业链内部消化,因此涨价只会影响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热情,抑制终端需求,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019年6月,隆基股份正式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M6(166mm),其面积比M2高出12%,受到市场热捧。以隆基为代表的182联盟之所以推出182mm硅片,本质上是对历史产能的妥协在中环发布210mm硅片前,联盟内主要企业已经投资建设了大量的166mm硅片、电池产能,技改升级的极限就是182mm左右。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大尺寸硅片需求并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短期内产能的大幅提升,将导致供给过剩,压缩利润空间。由于大尺寸硅片可以显著提高单片组件功率,降低BOS成本,继而提升下游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因此颇受市场的认可,也是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
以爱旭股份为例,2020年H1的毛利率还有15%,今年H1毛利率只剩5.19%,其他没有上游产能布局的组件企业也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硅片行业的尺寸之争也愈演愈烈,颇有楚汉相争的意味。所以,未来几年,硅片产能仍将保持增长。对于处于成长期初期的行业而言,由需求快速增长及技术迭代所造成的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供需矛盾通常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光伏行业也不例外。
182和210两大阵营的形成,由技术变革导致的历史产能高企的退出成本是关键原因,这也将成为影响未来行业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硅片作为硅料下游各环节中唯一具备成本传导能力的环节,便成为了光伏企业能够留存利润、降低盈利波动性的战略高地,垂直一体化战略应运而生。
由于硅料环节长达18个月的建设周期,产能爬坡较慢,因此在2021年硅片环节产能显著提升的情况下,上下游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值得一提的是,当前CR2已经达到了51%,隆基股份与中环股份似有一骑绝尘之势。
叠加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硅料价格又走出了极端的上行行情,年内最高报价曾触及30万元/吨,成交均价高达27万元/吨(数据来源:硅业协会)。由此可见,隆基股份已经开始着手清理其历史产能了。
不过,各行各业无论发展初期多么喧嚣,最终仍将归于平静,对于光伏行业而言亦是。受此影响,硅片价格也水涨船高,就在近日,隆基股份再次宣布硅片涨价,M10硅片报6.87元/片,比年初上涨76%。此后,为了提升组件功率,满足领跑者计划要求,157、158.75、161、163等不同尺寸的硅片相继问世,尺寸革命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开始不断发酵。从中长期视角来看,随着历史产能的逐步退出,供给过剩的情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在垂直一体化战略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硅片行业的产能势必会维持一段时间的过剩状态,直至行业进入到成熟期后逐步出清。
业内人士表示,硅片环节集中度高,龙头企业拥有定价权,赚了个盆满钵满,但下游电池片和组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却被严重压缩。受到光伏行业多年来周期性特征的影响,众多光伏企业为了最大程度的留存利润、降低业绩的波动性,纷纷实行了垂直一体化战略。
但正如前述所述,技术变革叠加退出成本,成为了行业中的不稳定因素,产能规模犹如河海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个多事之秋里,硅片行业究竟路在何方?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光伏装机量需求大幅提升,行业因此进入到了快速成长期。
如果仅仅从大尺寸产能来看,当前的硅片环节的产能还远没有达到过剩的程度。如果硅料继续涨价,毛利率较高的硅片环节将不得不承担更多成本压力。